《Rootkit:系统灰色地带的潜伏者(第2版》扫描版

该资源由用户: 绵掌沛桃 上传  举报不良内容

《Rootkit:系统灰色地带的潜伏者》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6章),全新阐释rootkit本质、rootkit与反取证关系、安全领域态势,以及反取证技术的策略、应对建议和攻击优势。之后,从硬件、软件(系统)、行业工具和内核空间方面介绍rootkit调查过程和利用反取证技术破坏调查过程的策略,使你对取证和反取证有全新了解。第二部分(第7~8章),主要介绍rootkit如何阻止磁盘分析和可执行文件的分析,而调查人员如何利用有效的工具和策略来分析辅助存储器(例如磁盘分析、卷分析、文件系统分析以及未知二进制分析)中可能留下的rootkit痕迹,并对内存驻留和多级释放器技术及用户态Exec(UserlandExec)理念进行了深入剖析。第三部分(第9~15章)主要详解攻击者利用rootkit破坏数据收集过程和造成“一切安好”的假象的前沿实用策略:阻止在线取证、内核模式策略、更改调用表、更改代码、更改内核对象、创建隐秘通道和部署带外rootkit。第四部分(第16章),高屋建瓴地重新总结了rootkit的核心策略,以及如何识别隐藏的rootkit、注意事项和如何处理感染等。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1章 清空思想

1.1不速之客

1.2提炼一个更确切的定义

1.2.1攻击循环

1.2.2rootkit在攻击循环中的角色

1.2.3单级释放器与多级释放器

1.2.4其他部署方法

1.2.5确切的学术性定义

1.2.6不要混淆设计目标与实现

1.2.7rootkit技术–力量倍增器

1.2.8金·费尔比式比喻:破坏与毁坏

1.2.9为何使用隐身技术?rootkit不能被发现吗

1.3rootkit不等于恶意软件

1.3.1感染源

1.3.2广告软件和间谍软件

1.3.3僵尸网络的兴起

1.3.4引入:愚人飞客病毒

1.3.5恶意软件与rootkit

1.4谁在开发和使用rootkit

1.4.1市场营销

1.4.2数字版权管理

1.4.3不是rootkit,而是种功能

1.4.4法律实施

1.4.5商业间谍

1.4.6政治间谍

1.4.7网络犯罪

1.4.8谁开发了颇具艺术感的rootkit

1.4.9rootkit的道德性

1.5慑魄惊魂:战场伤员分类

1.6总结

 

第2章 反取证综述

2.1事件响应

2.1.1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

2.1.2异常行为

2.1.3发生故障

2.2计算机取证

2.2.1rootkit不是隐身的吗?为什么还要进行反取证

2.2.2假定最糟糕案例的场景

2.2.3取证技术分类:第一种方法

2.2.4取证技术分类:第二种方法

2.2.5在线取证

2.2.6当关机不再是种选择

2.2.7关于拔掉电源插头的争论

2.2.8崩溃转储或者不进行崩溃转储

2.2.9事后检查分析

2.2.10非本地数据

2.3AF策略

2.3.1数据销毁

2.3.2数据隐藏

2.3.3数据转换

2.3.4数据伪造

2.3.5数据源消除

2.4AF技术的总体建议

2.4.1使用定制工具

2.4.2低且慢与焦土策略

2.4.3避免特定实例攻击

2.4.4使用分层防御

2.5不明身份者具有优势

2.5.1攻击者能够专注于攻击

2.5.2防御者面临制度性挑战

2.5.3安全是一种过程(而且还是一种令人讨厌的过程)

2.5.4持续增加的复杂度

2.6总结

 

第3章 硬件概述

3.1物理内存

3.2IA-32内存模型

3.2.1平面内存模型

3.2.2分段内存模型

3.2.3操作模式

3.3实模式

3.3.1案例研究:MS-DOS

3.3.2这不是浪费时间吗?为什么学习实模式

3.3.3实模式执行环境

3.3.4实模式中断

3.3.5分段和程序控制

3.3.6案例研究:转储IVT

3.3.7案例研究:用TSR记录击键

3.3.8案例研究:隐藏TSR

3.3.9案例研究:为TREE.COM命令打补丁

3.3.10小结

3.4保护模式

3.4.1保护模式执行环境

3.4.2保护模式分段

3.4.3保护模式分页

3.4.4地址扩展分页

3.4.5进一步研究页表

3.4.6进一步研究控制寄存器

3.5实现内存保护

3.5.1通过分段实现保护

3.5.2界限检查

3.5.3类型检查

3.5.4特权检查

3.5.5受限指令检查

3.5.6门描述符

3.5.7保护模式中断表

3.5.8分页保护

3.5.9总结

 

第4章 系统概述

4.1Windows系统下的物理内存

4.1.1失落的大陆(内存)

4.1.2Windows如何使用物理地址扩展

4.1.3页、页帧、页帧号

4.2Windows下的分段和分页

4.2.1分段

4.2.2分页

4.2.3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4.2.4一个更快的方法

4.2.5关于EPROCESS和KPROCESS的讨论

4.3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

4.3.14GB调优(4GT)

4.3.2各得其所

4.3.3跨越篱笆

4.3.4用户空间剖析

4.3.5内核空间动态分配

4.3.6地址窗口化扩展

4.3.7PAE、4GT和AWE的对比

4.4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

4.4.1执行方式与执行位置

4.4.2内核模式组件

4.4.3用户模式组件

4.5其他内存保护特征

4.5.1数据执行保护

4.5.2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

4.5.3GS 编译选项

4.5.4SAFESEH链接器选项

4.6本机API

4.6.1中断向量表的发展

4.6.2进一步研究中断描述表

4.6.3通过中断进行系统调用

4.6.4SYSENTER指令

4.6.5系统服务调度表

4.6.6枚举本机API

4.6.7Nt*( )系统调用与Zw*( )系统调用

4.6.8系统调用的生命周期

4.6.9其他内核模式例程

4.6.10内核模式API文档

4.7引导过程

4.7.1BIOS固件启动

4.7.2EFI固件启动

4.7.3Windows启动管理器

4.7.4Windows启动加载器

4.7.5初始化执行体

4.7.6会话管理器

4.7.7wininit.exe

4.7.8winlogon.exe

4.7.9启动过程概括

4.8设计决策

4.8.1藏在人群中:类型0

4.8.2主动隐藏:类型1和类型2

4.8.3跳出边界:类型3

4.8.4前景展望

 

第5章 行业工具

5.1开发工具

5.1.1诊断工具

5.1.2磁盘映像工具

5.1.3更快速救灾:虚拟机

5.1.4工具综述

5.2调试器

5.2.1配置CDB.exe

5.2.2符号文件

5.2.3Windows符号

5.2.4激活CDB.exe

5.2.5控制CDB.exe

5.2.6有用的调试器命令

5.2.7检查符号命令(x)

5.2.8列举已加载的模块(lm和!lmi)

5.2.9显示类型命令(dt)

5.2.10反汇编命令(u)

5.2.11显示命令(d*)

5.2.12寄存器命令(r)

5.3KD.exe内核调试器

5.3.1使用内核调试器的不同方法

5.3.2物理宿主机-目标机配置

5.3.3准备硬件

5.3.4准备软件

5.3.5启动内核调试会话

5.3.6控制目标机

5.3.7虚拟宿主机-目标机配置

5.3.8 有用的内核模式调试器命令

5.3.9列举已加载模块命令

5.3.10!process扩展命令

5.3.11寄存器命令(r)

5.3.12使用崩溃转储

5.3.13方法1:PS2键盘技巧

5.3.14方法2:KD.exe命令

5.3.15方法3:NotMyFault.exe

5.3.16崩溃转储分析

 

第6章 内核空间中的玄机

6.1KMD模板

6.1.1内核模式驱动程序:全局概览

6.1.2WDK框架

6.1.3真正最小的KMD

6.1.4处理IRP

6.1.5与用户模式代码通信

6.1.6从用户模式发送命令

6.2加载内核模式驱动程序

6.3服务控制管理器

6.3.1在命令行使用sc.exe

6.3.2编程使用SCM

6.3.3注册表踪迹

6.4使用导出驱动程序

6.5综合利用内核中的漏洞

6.6Windows内核模式安全

6.6.1内核模式代码签名

6.6.2KMCS的应对措施

6.6.3内核补丁保护

6.6.4KPP的应对措施

6.7同步

6.7.1中断请求级

6.7.2延迟过程调用

6.7.3实现

6.8总结

 

第二部分事 后 分 析

第7章 阻止磁盘分析

7.1事后调查:概述

7.2取证副本

7.3卷分析

7.3.1Windows下的存储卷

7.3.2手工分析卷

7.3.3应对措施:破坏分区表

7.3.4Windows下的原始磁盘访问

7.3.5原始磁盘访问:突破常规

7.4文件系统分析

7.4.1恢复删除的文件

7.4.2恢复删除的文件:应对措施

7.4.3枚举可选数据流

7.4.4枚举可选数据流: 应对措施

7.4.5恢复文件系统对象

7.4.6恢复文件系统对象:应对措施

7.4.7带外隐藏

7.4.8带内隐藏

7.4.9引入:FragFS

7.4.10应用层隐藏

7.4.11获取元数据

7.4.12获取元数据:应对措施

7.4.13改变时间戳

7.4.14改变校验和

7.4.15识别已知文件

7.4.16交叉时间差异与交叉视图差异

7.4.17识别已知文件:应对措施

7.5文件签名分析

7.6总结

 

第8章 阻止可执行文件分析

8.1 静态分析

8.1.1扫描相关人工痕迹

8.1.2验证数字签名

8.1.3转储字符串数据

8.1.4检查文件头

8.1.5反汇编和反编译

8.2破坏静态分析

8.2.1数据转换:加壳

8.2.2加壳:加密程序

8.2.3密钥管理

8.2.4加壳:压缩程序

8.2.5加壳:变形代码

8.2.6定制工具的需求

8.2.7关于加壳的争论

8.2.8数据伪造

8.2.9虚旗攻击

8.2.10数据源清除:多级加载器

8.2.11深度防御

8.3运行时分析

8.3.1运行环境

8.3.2手工与自动运行时分析

8.3.3手工分析:基本概要

8.3.4手工分析:跟踪

8.3.5手工分析:内存转储

8.3.6手工分析:捕捉网络活动

8.3.7自动化分析

8.3.8运行时复合分析

8.4破坏运行时分析

8.4.1跟踪的应对措施

8.4.2API跟踪:规避迂回补丁

8.4.3API跟踪:多级加载器

8.4.4指令级跟踪:攻击调试器

8.4.5断点

8.4.6检测用户模式调试器

8.4.7检测内核模式调试器

8.4.8检测用户模式调试器或者内核模式调试器

8.4.9通过代码校验和检测调试器

8.4.10关于反调试器技术的争论

8.4.11指令级跟踪:混淆

8.4.12混淆应用数据

8.4.13混淆应用代码

8.4.14阻止自动化

8.4.15应对运行时复合分析

8.5总结

 

第三部分在 线 取 证

 

第9章 阻止在线取证

9.1在线取证:基本过程

9.2用户模式加载器

9.2.1UML破坏现有的API

9.2.2关于加载器API模块的争论

9.2.3纵览Windows PE文件格式

9.2.4相对虚拟地址

9.2.5PE文件头

9.2.6导入数据节(.idata)

9.2.7基址重定位节(.reloc)

9.2.8实现独立的UML

9.3最小化加载器踪迹

9.3.1数据节育:献给The Grugq的颂歌

9.3.2下一步:通过漏洞利用程序加载

9.4关于独立PE加载器的争论

 

第10章 用C语言创建shellcode

10.1用户模式shellcode

10.1.1Visual Studio工程设置

10.1.2使用相对地址

10.1.3寻找kernel32.dll:通往TEB和PEB的旅程

10.1.4扩展地址表

10.1.5解析kernel32.dll导出表

10.1.6提取shellcode

10.1.7危险空间

10.1.8构建自动化

10.2内核模式shellcode

10.2.1工程设置:$(NTMAKEENV)makefile.new

10.2.2工程设置:SOURCES

10.2.3地址解析

10.2.4加载内核模式shellcode

10.3特殊武器和策略

10.4展望

 

第11章 更改调用表

11.1在用户空间挂钩:IAT

11.1.1DLL基础

11.1.2访问导出例程

11.1.3注入DLL

11.1.4走查磁盘上PE文件的IAT

11.1.5挂钩IAT

11.2内核空间的调用表

11.3挂钩IDT

11.3.1处理多处理器:方案#1

11.3.2裸例程

11.3.3关于挂钩IDT的问题

11.4挂钩处理器MSR

11.5挂钩SSDT

11.5.1禁用WP位:技巧#1

11.5.2禁用WP位:技巧#2

11.5.3挂钩SSDT项

11.5.4SSDT示例:跟踪系统调用

11.5.5SSDT示例:隐藏进程

11.5.6SSDT示例:隐藏网络连接

11.6挂钩IRP处理程序

11.7挂钩GDT:安装调用门

11.8挂钩的应对措施

11.8.1检查内核模式挂钩

11.8.2检查IA32_SYSENTER_EIP

11.8.3检查 INT 0x2E

11.8.4检查 SSDT

11.8.5检查IRP处理程序

11.8.6检查用户模式钩子

11.8.7解析PEB:

第1部分

11.8.8解析PEB:

第2部分

11.9反应对措施

11.9.1假设最坏的案例

11.9.2最坏案例应对措施#1

11.9.3最坏案例应对措施#2

 

第12章 更改代码

12.1跟踪调用

12.1.1迂回实现

12.1.2获取NtSetValueKey()的地址

12.1.3初始化补丁元数据结构

12.1.4对照已知签名核实原始机器码

12.1.5保存原始序言和尾声代码

12.1.6更新补丁元数据结构

12.1.7锁定访问并禁用写保护

12.1.8注入迂回

12.1.9序言迂回

12.1.10尾声迂回

12.1.11事后总结

12.2破坏组策略

12.2.1迂回实现

12.2.2初始化补丁元数据结构

12.2.3尾声迂回

12.2.4将注册表值映射到组策略

12.3绕过内核模式API记录器

12.3.1故障安全规避

12.3.2更上一层楼

12.4指令补丁应对措施

 

第13章 更改内核对象

13.1隐形的代价

13.1.1问题#1:陡峭的学习曲线

13.1.2问题#2:并发性

13.1.3问题#3:可移植性和指针运算

13.1.4特有技术:DKOM

13.1.5对象

13.2再访EPROCESS对象

13.2.1获取EPROCESS指针

13.2.2EPROCESS相关域

13.2.3UniqueProcessId

13.2.4ActiveProcessLinks

13.2.5Token

13.2.6ImageFileName

13.3DRIVER_SECTION对象

13.4令牌对象

13.4.1Windows授权

13.4.2定位令牌对象

13.4.3令牌对象中的相关域

13.5隐藏进程

13.6隐藏驱动程序

13.7操纵访问令牌

13.8使用No-FU

13.9内核模式回调

13.10应对措施

13.10.1交叉视图检测

13.10.2高级枚举:CreateToolhelp32Snapshot()

13.10.3高级枚举:PID暴力

13.10.4低级枚举:进程

13.10.5低级枚举:线程

13.10.6相关软件

13.10.7域校验和

13.11反应对措施

13.11.1最好的防护:饿死对手

13.11.2评论:超越双环模型

13.11.3最后一道防线

 

第14章 隐秘通道

14.1普通恶意软件通道

14.1.1互联网中继聊天

14.1.2对等通信

14.1.3HTTP

14.2最坏案例场景:截获所有数据内容

14.2.1协议隧道

14.2.2DNS

14.2.3ICMP

14.2.4外围设备问题

14.3Windows TCPIP栈

14.3.1Windows Sockets 2

14.3.2原始套接字

14.3.3Winsock内核API

14.3.4NDIS

14.3.5不同任务使用不同的工具

14.4DNS隧道

14.4.1DNS查询

14.4.2DNS应答

14.5DNS隧道:用户模式

14.6DNS隧道:WSK实现

14.6.1初始化应用程序的上下文

14.6.2创建内核模式套接字

14.6.3确定本地传输地址

14.6.4绑定套接字与传输地址

14.6.5设置远程地址(C2客户端)

14.6.6发送DNS查询

14.6.7接收DNS应答

14.7NDIS协议驱动程序

14.7.1创建并运行NDISProt6.0示例

14.7.2客户端代码概要

14.7.3驱动程序代码概要

14.7.4Protocol*()例程

14.7.5缺失的特征

14.8被动的隐秘通道

 

第15章 转到带外

15.1 附加处理器模式

15.1.1系统管理模式

15.1.2流氓管理程序

15.1.3白帽成员对策

15.1.4流氓管理程序与SMM rootkit

15.2固件

15.2.1主板BIOS

15.2.2ACPI组件

15.2.3扩展ROM

15.2.4UEFI固件

15.3远程管理设施

15.4不太明显的备用方案

15.4.1板载闪存

15.4.2电路级伎俩

15.5总结

 

第四部分结 束 语

 

第16章 rootkit之道

16.1核心策略

16.1.1尊重你的对手

16.1.2五指穿心掌

16.1.3忍耐强行夺取的欲望

16.1.4研究你的目标

16.2识别隐藏之门

16.2.1对付专有系统

16.2.2监视内核

16.2.3重要特点:硬件是新软件

16.2.4充分利用现有研究

16.3建筑领域的训诫

16.3.1首先加载,深度加载

16.3.2为自主性而奋斗

16.3.3Butler Lampson:策略与机制分离

16.4设计rootkit

16.4.1隐身与开发努力

16.4.2使用定制工具

16.4.3稳定性很重要:致力于最佳实践

16.4.4逐步提高

16.4.5容错移转:自我修复的rootkit

16.5处理感染


尊敬的读者:
欢迎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本站的初衷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共享学习资料、交换知识的平台。每位用户都可以将文件上传至网盘并分享。
然而,随着用户上传的资料增多,我们发现部分不宜或版权问题的书籍被分享到了本站。
为此,我们已经关闭了分享入口,并进行了多次书籍审查,但仍有部分内容未能彻底审查到位。
在此,我们恳请广大读者与我们共同监督,如发现任何不宜内容,请 点击此处 进行举报,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并下架相关内容。
希望我们能共建一个文明社区!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扫一扫即可关注本站(PDF之家)微信公众账号
发送您想要找的书籍名称即可找到书籍

Image

本站为非盈利性网站, 但服务器成本高昂, 如果本站内容对您有帮助, 欢迎捐赠, 您的鼓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大小: 123.91 MB
格式: PDF

声明

本站资源来源于网络及个人用户网盘上传,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 本站不保存,不制作,不出售任何图书。请您下载完在24小时内删除。 资源禁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您喜欢本站资源,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

标签

Rootkit 扫描 潜伏 灰色 地带 系统

扫码支持一下:

Image Image

猜你喜欢

《Rootkit:系统灰色地带的潜伏者(第2版》扫描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