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资源由用户: 康震超级甜 上传 举报不良内容
在中国先秦史的研究领域,姓氏制度应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因为姓氏制度不只是一种名号规则,它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关系、家族形态、社会心理、礼俗特征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性质的变革。
中国对于先秦姓氏制度的研究由来已久,如果从战国晚期算起,那么有关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两千多年。这其间既产生了《世本》《风俗通·姓氏》《潜夫论·志氏姓》《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氏族略》等一大批有关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文献,同时也产生了应劭、王符、林宝、邓名世、郑樵等许多古代姓氏学研究“专家”。但是古人受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理论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先秦姓氏制度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史料梳理、源流考证和对姓氏特征的说明上,很少能对他们所观察到的姓氏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而由于姓氏特征的有限性,后人往往只能祖述前人之说,却不能超越前人做更深一步的探索,这就使中国古代的先秦姓氏制度研究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新的研究理论、研究手段的运用,先秦姓氏制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气象,首先,突破了狭隘的研究目的,将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由为某姓找寻光荣体面的祖先的手段转变为探索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途径,使研究的出发点得以提升;其次,摆脱了低水平的谱牒式的研究方法,将孤立地就姓氏论姓氏转变为将先秦姓氏制度研究与家族形态和社会形态的研究结合起来,使研究的视野得以放宽;第三,借鉴了新的解释性理论,用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新理论阐释了某些具体的先秦姓氏问题,使一些聚讼千年的问题得以澄清;第四,开辟了新的资料空间,将考古学、民族学、古文字学、古声韵学等方面的材料也引入到先秦姓氏制度研究领域,对传世文献进行了补充,使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资料更丰富,基础更广泛。
前人的研究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毋庸讳言,研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的系统性还需要加强。虽然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学者有关先秦姓氏制度研究、考述、辨订的论著不止百千篇,但因各位学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指导思想的差异,以及受研究方法、资料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有关先秦姓氏制度的探索基本上还是处于零敲碎打的阶段,系统研究还未建立起来,人们看到的还是一棵棵树木,而不是整片的森林,有关先秦姓氏制度整体的总体面貌还模糊不清,廓清先秦姓氏制度结构、脉络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仍需展开。
第二,研究的深度和科学性还需要提高。前辈学者的努力为我们的研究铺垫了道路,开启了思路,但前人的研究中也有很多缺憾和不足,比如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考察还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状态,该挖掘的理论没有挖掘,该应用材料的没有应用,致使对此问题的结论流于空疏和肤浅;再比如对某些问题的思考路径、研究方法还不够科学,以错误的探索程序指导研究,以主观臆断代替合理推论,其结果自然是偏颇的研究过程导致了偏颇的结论。
第三,研究力量的分配还需要调整。虽然前人的研究几乎涉及了先秦姓氏制度的每个方面,但就研究力量的配比来看还存在很大的不均衡现象,某些选题方面人员相对集中,而其它方面的研究力度则远远不够。比如作为楚文化研究的热点,祝融八姓问题、楚国族姓问题吸引的学者颇多,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但同样是作为先秦姓氏制度重要内容的姓氏与宗族、宗法制度的关系的问题,研究者却寥寥可数,研究状况也冷冷清清。再如,先秦姓氏制度在春秋战国之际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探索姓氏制度变革的具体过程也应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然而从情形来看,也有研究力度不足的问题。
第四,某些研究结论还需要重新认识。前人的结论构筑了我们研究的基石,但我们对于前人工作的感激并不应表现为盲从盲信,对前人劳动的尊重也不应表现为不假思索拿来便用。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前人结论也可能有它的局限性,有不尽合理的地方,迷信前人之说只能影响学术的进步,比如对于前人结论中“古姓起源于图腾”的问题,“先秦庶人无姓氏”的问题,“金文女子称谓规律”的问题,就都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我们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才是对前人成果最好的解读和尊敬。
本书对于先秦姓氏制度的考察是从姓、氏的起源开始的,全书的结构脉络如下:一,姓、氏的起源;二,先秦姓、氏概貌;三,先秦各阶层的姓氏制度;四,先秦姓氏应用规则;五,春秋战国之际姓氏制度的变革,水平方面的设计在于展示先秦姓氏制度的静态特征,垂直方面的设计在于表现先秦姓氏制度的动态发展规律。
我们在研究中注意遵循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时间为顺序的历时性研究是一种纵向研究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比较清晰地展示出所研究事物的发生、发展、转变全历程。就本文的主体来说,即是沿着姓氏制度在氏族时代的起源,在夏商、西周、春秋时代相对平稳的发展,在春秋战国之际的变革这样一条逻辑线索和时间脉络进行研究的。在这种历时性的考察之下,先秦姓氏制度在各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特征及其总的发展演变趋势能够比较清楚的显现出来,比如姓氏结构从单级到多级再到单级;姓氏应用规则从男女有别到男女无别;“同姓”从同血缘到不一定同血缘,等等,都明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有利于人们对先秦姓氏制度的总体掌握。
同时,将处于同一时期的、彼此相关联的研究对象结合起来进行对照性考察的共时性研究也是我们注意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共时性研究是一种横向研究,将相互关联的研究对象放在同一时空背景下进行比较性探讨,可以给予所研究对象更准确的定位,也可以更鲜明地揭示所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是并存于先秦社会,但等级身份却又截然不同的几个人群,将它们放在同一时间平面上进行比较性考察,不仅可以更准确地勾划出各阶层在姓氏坐标上的位置,同时可以更鲜明地揭示出天子诸侯阶层姓氏制度深受政治关系影响、卿大夫士阶层姓氏制度深受宗法关系制约、庶人阶层作为当时血缘社会中的一分子也应该有姓有氏等特征。再如,先秦的男、女两性虽已不存在等级的区别,但将他们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更有利于发现两者在人格上的等差。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纵、横交错的研究模式,将先秦姓氏制度的本来面貌尽可能全面、系统的展现出来。
绪论
第一章 姓、氏的起源
第一节 姓的起源
一、姓的起源时间
二、姓与氏族名称的关系
三、姓的来源方式
第二节 “古姓来源于图腾”辨证
一、“古姓来源于图腾”说举例
二、“感生”传说的问题
三、“图腾说”的另外两点误区
第三节 “赐姓”的问题
一、氏族时代的“赐姓”
二、周代的“赐姓”
第四节 氏的起源
一、氏的起源时间
二、氏的指称范围
三、姓与氏的区别
第二章 先秦姓、氏概貌
第一节 有关先秦古姓的考察
一、前人统计述评
. 二、先秦古姓详考
三、只见于金文的姓的问题
第二节 有关先秦少数民族姓的考察
一、少数民族族姓举例
二、不同民族共有一姓的原因
第三节 有关先秦命氏方式的考察
…..
尊敬的读者:
欢迎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本站的初衷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共享学习资料、交换知识的平台。每位用户都可以将文件上传至网盘并分享。
然而,随着用户上传的资料增多,我们发现部分不宜或版权问题的书籍被分享到了本站。
为此,我们已经关闭了分享入口,并进行了多次书籍审查,但仍有部分内容未能彻底审查到位。
在此,我们恳请广大读者与我们共同监督,如发现任何不宜内容,请 点击此处 进行举报,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并下架相关内容。
希望我们能共建一个文明社区!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